每日热闻!《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影评⑧|陈曦:轻舟已过万重山

2023-03-07 06:16:38 福建省电影家协会


(资料图片)

“会害怕,会心慌。会无助,也会迷茫。从场下到场上,路多远,遍体伤无人知……向着天,迎着光,满身泥泞也无妨……有爱的力量谁可阻挡,我们奔向远方……”随着主题曲《光荣之路》优美的旋律响起,中国乒乓球队那段披荆斩棘的历程,又一次在我脑海里起伏回旋。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看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心中涌动着自豪和激情。从创作的角度来谈,这部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实”,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原型,还原真实的场景,演员投入了真实的情感,让这部剧有了根,有了魂,成就了最朴实动人的表达。

时光回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第40届世乒赛开赛前,中国乒乓健儿共有142人次获得59.5个世界冠军,被誉为“乒乓长城”。但是随着欧洲乒乓球创新打法逐渐成熟普及,瑞典运动员在乒坛渐渐独领风骚。1988年巴塞罗那大奖赛上,中国队八场球输了六场,没有一名选手进前四名。紧接着的欧亚对抗赛,男队无缘前四名。1989年第四十届特蒙德世乒赛,中国队连败五局,目送瑞典队夺冠。斯韦思林杯、圣伯莱德杯、伊朗杯与兹·赫杜塞克杯全部易主。在徐寅生、李富荣等老一代乒乓人和领导的支持下,时任男乒主教练的蔡振华临危受命组建新队伍,带领马文革、王涛、丁松、刘国梁、孔令辉“五虎将”艰苦训练,终于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绝地反击、重回巅峰。电影《中国乒乓》讲述诠释的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乒几代人胸怀祖国、坚定奋进,在发展中拥抱世界,让国乒精神薪火相传的深刻主题。

乒乓球是当代中国体育的象征和符号,被誉为“国球”。奋斗与爱国是她的底色。电影《中国乒乓》要弘扬的主题很清晰。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剧中不回避,把中国男乒在当时的问题都明明白白的呈现出来。电影一开始,比赛惨败、队伍动荡、技术落后,国乒男队经历着全方位的失败。与此同时,教练和运动员待遇底下,只有国家队主教练可以住两室一厅的房子,其他教练只能住筒子楼。装备落后,经费短缺,制作球拍的专用胶水被国外卡脖子。运动员打麻将、抽烟喝酒、夜宿不归、打架斗殴,管理问题也亟需改进。这些问题,交代了影片的背景,也再现了历史,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乒乓的难堪一面,没有拔高,却更显真实。

接下来就是大家预料之中的奋斗过程。但剧情却并没有按照一般体育题材影片的叙事套路,美化真实历史中的残酷。编剧和导演靠着“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什么叫做“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影片中,在这一不利环境下,国乒主教练戴敏佳大胆启动全国选拔,为国家队补充新鲜血液;让出了上级分配的房子请回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与各个企业老板们应酬喝酒获得用于购买先进训练记录仪器的赞助;为了让惩治不守规矩的主力队员甚至不惜将其赶走;不顾身边人议论选择将具有潜力的球员派送国外进行学习......没有天降福星,也没有金手指。哥德堡世乒赛国乒男团再度铩羽而归,他“两年带领国家队赢回世界比赛冠军”的誓言没有实现,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队伍陷入“就地解散”的困局,媒体记者造谣生事。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这些关很难过,可依然还是有人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闯过了。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影片中描述中国乒乓精神并没有通过宏大的叙事展开,而是从一个个人物角色着手,突出真实性,人物刻画细腻鲜活,入木三分,力求通过众多个体的喜怒哀乐展现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波澜壮阔。例如陈文一角。为了配合训练龚枫,陈文一直被安排为龚枫陪练。技术绝佳却成为别人进步的垫脚石。长期积攒在内心的愤懑最终让陈文爆发,和队友大打出手,被迫退役。令人泪目的是,在离开时却和戴敏佳说,自己以后要赚了钱就资助乒乓球队,不想让队友们为了买训练设备被迫拉赞助。天津世乒赛,中国队夺冠之夜,回家开了大排档的他,望着电视机上一鸣惊人的龚枫,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泪,不住地说“我也胜利了……”不刻意煽情,却让人落泪。这样的情节安排,也交代一个事实——有人来有人走,有人接续奋斗,中国乒乓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是几代人凭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走到山长水阔。

作为一部取材真实的体育竞技类题材电影,全剧由人物串起事件,以真实面貌描绘个人与集体的成长轨迹。时代与命运、精神与传承、热血与励志,全剧把人物放置在合理的历史情境里,表达出了真实情感,于故事中见精神,在细微处显震撼。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交织感,正是该剧的升华之处与点睛之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山万水,关山重重,轻舟已过万重山。在经历时代巨大变迁和命运变化的重重考验下,几十年的拼搏不息,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在低谷中的奋起,面对强敌时的永不言败,中国乒乓健儿们过险滩、闯难关。

绝地反击 轻舟已过万重山 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