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办学成果联袂亮相《中国教育报》

2022-12-02 15:34:40 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

近日,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校长们纷纷在《中国教育报》长篇撰文,专题介绍校长们立足本校(区域)特殊教育发展实际,厚植情怀,潜心思考,踔厉奋发,开拓创新,催生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本土原创的特教办学成果,联袂谱写新时代成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新篇章。

【成果篇一】:《建设融合教育工作坊 创新特教样态——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十年高质量发展实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龙撰写的文章《建设融合教育工作坊 创新特教样态》刊登在《中国教育报》7版(2022.09.16)。文章详细介绍成华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把教育公平与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在大力实施“教育强区幸福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整合区域特教资源,建立了“五三四三”机制,即组建“五个教育工作坊”,探索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完善“三大体系”,实现特殊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四个亮点”,迈向区域特教“高质量发展”;提升“三项保障”,营造全纳包容的融合文化;深度开展融合教育探索实践,为每一名特殊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有力推动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区域实践样本。

【成果篇二】:《蝶韵 新声——成都市新都区构建区域特殊教育文化探索》

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新都特教学校校长赵晓玲等撰写的文章《蝶韵 新声——成都市新都区构建区域特殊教育文化探索》荣登《中国教育报》10版(2022.10.25)。文章介绍新都区作为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和成都市重要的产业、文化功能片区,在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不断迈进的进程中,始终将特殊教育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在“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的文化发展战略指引下,新都区立足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与多元需求,以独具亮点的“蝶韵文化”推动普特学校双向融合,共创和谐包容的特教生态圈和发展共同体,以高质量特殊教育助推区域教育与城市文明的跨越式提升。

【成果篇三】:《有爱无碍 点亮生命之光——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推动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大邑特教学校校长刘莎《有爱无碍 点亮生命之光——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推动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刊登在《中国教育报》11版(2022.11.25)。向大家呈现了大邑县在构建区域优质特殊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攻坚克难,敢为人先,不断“破局”,从建设教康结合课程体系到全市教康结合质量监测牵头学校,从探索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到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落地,打造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邑样本”,让全县特殊孩子“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的校长们将怀揣特殊教育美好梦想,认真践行“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精神,以更加优质的公共教育产品惠及每一位特殊儿童,为推动成德眉资特殊(融合)教育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11月25日,以“变革创新·适宜融合”为主题的融合教育分论坛在成华区海滨小学举行。全国特殊教育专家、普校和特教校校长及骨干教师3万余人通过线上的方式观看主旨报告、主题演讲、主题分享、圆桌对话,共谋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融合生态支持”大家谈单元,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成华特教学校校长刘小龙以《变革创新、撬动融合教育的力量》为题,介绍成华围绕“进得来、坐得住、学得好”的融合目标,变革创新,加强特教供给侧改革,推进物理性、社会性和课程性三融合,探索特殊教育新样态,建设融合教育新体系。

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大邑特教学校校长刘莎以《构建互融生态圈  孕育学前融合区域样态》为题,向全国的特教同行介绍了大邑县特殊教育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在做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向两头延伸的思考、实践和成果。(孙林馨 通讯员 吴宏宇

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办学成果,中国教育报,特殊教育,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 成都市刘小龙名校长工作室 办学成果 中国教育报 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