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一、学生为主体,师生积极对话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改革主张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教师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一堂好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应该通过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激活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让各种不同视界产生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对话的语文,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少些明显表态,多些真诚倾听;少些慷慨陈辞,多些热情鼓励,这样的一种课堂氛围,还学生以“真本性”、“原我性”和“个性”。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动融入其中。虽然通过对话一下子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何乐而不为呢?每一节课前的“三分钟说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当天的事说说,可以七嘴八舌地说,可以无拒无束地说,可以高兴地说,可以伤心地说,可以坐着说,可以站着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得到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激起一轮一轮的思维浪花。
二、高超的教学语言水平
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一堂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情绪,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贯穿着优美的课堂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应该规范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知识的化身,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影响都非常的大。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余时间,都应该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这里所说的规范既包括用词的规范,也包括发音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小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教学语言应该鼓励为主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弱的,如果老师采用严厉的口吻批评他们,他们的内心会受到很大的创伤。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老师骂学生:“连这个你都不会,你真是个笨蛋!”“你真的一点出息都没有!”……这些责骂无疑会挫伤孩子们脆弱的心灵。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同样的情况,老师可以说:“不要着急,老师再给你讲一遍。”“老师相信你会好好努力的。”这样学生既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又不会受到伤害,可谓两全其美。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句话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学生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由此可见,观察对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与众不同的细节。敏锐感受生活的能力高了,创新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心理感悟和体验,肯定他们对事物独特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使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的看法,也不应该轻易地否定,努力将信心和快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会自我创新。
孩子讨厌语文课怎么办
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
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比如背书快,写字好,作文积累丰富等等,只要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就一定要显露出来。 有了成就感,就意味着对语文有了学习兴趣,就不怕学不好语文。
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多组织几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怎样上小学语文课 孩子讨厌语文课 孩子讨厌语文课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