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源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把课后服务作为一项“顺民心、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营商工程来抓,聚焦关键环节,狠抓课后服务惠民生,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教师舒心。
(资料图)
一、聚焦体制机制完善,优化课后服务顶层设计
坚持高位推动。在市级层面成立由济源示范区教体局牵头,发改、财政、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在教体系统内部成立“双减”协调机制办公室,把课后服务作为推动“双减”工作的有力抓手,同研究、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确保课后服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课后服务的对象、时间、内容、师资、考评、安全保障等6个方面,对课后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做到课后服务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多元课程、作业指导、暖心看护“5+2”课后服务,每周5天均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个学时,做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学生两个“100%覆盖”,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开心。截至目前,共有8.3万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二、聚焦服务内容创新,着力“五育”并举促发展
科学设置课后服务内容。坚持“五育并举”理念,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学科类、阅读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影视类、劳动类、安全教育类、综合实践类等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把课后服务与打造书香校园、实践特色育人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式”课后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课后服务管理。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优化后服务的时间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场地、服务形式、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等六要素管理,采取“基础服务+拓展服务”模式,在全市中小学打造特色课后服务社团1602个,逐步形成“一校多品”课后服务特色,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统筹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青少年宫的作用,指导中小学校与校外活动场所、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拓展课后服务路径,提高课后服务实效。
三、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厚植课后服务工作根基
建强课后服务师资“主力军”。立足现有师资力量,鼓励和支持有专业特长的4500名在职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用心用力用情认真做好课后服务。与此同时,根据课后服务教师短缺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编办、人社部门沟通对接,2022年新招聘体、音、美、数学、物理、化学和信息技术教师76人,进一步夯实壮大课后服务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师资队伍结构,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用好校外师资“辅助队”。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广泛动员400余名学生家长、退休教师、文体工作者、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会志愿者,各显其能、各展其才,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夯实课后服务师资队伍。
强化经费保障。根据济源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借鉴周边地市的经验做法,以“财政每班每天补助50元+每生每月缴纳50元”相结合的方式(低保家庭子女以及特困、孤儿等特殊群体不缴纳课后服务费用),依托中原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建立课后服务资金监管平台,做到专款专用,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发放补贴,并实行“弹性上下班制”,着力减轻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工作负担。
四、聚焦工作要素保障,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加强课后服务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建立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疫情防控,强化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等管理,对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品德、健康、资质严格把关,严格落实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强化课后服务场地、消防、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让课后服务工作平安有序开展。
精准评价课后服务。严把课程入口关、过程监管关、质量考核关,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从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等3个方面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同时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课后服务的良好氛围。
严格校外培训监管。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原来的120家压减为13家,压减率89.2%,“营转非”完成率100%。将360余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门别类归口到教育、体育、文化、科技等业务主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辅助课后服务顺利开展。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