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心象——汪天亮的“山”系列抽象彩墨
站在汪天亮教授的“山”系列抽象彩墨画作前,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虽然画面是由各种纷繁的块面拼贴而成,但整体的气势与力度,每每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震撼与感动。我曾戏称他的这一系列抽象彩墨画作是“锦灰堆”、“百衲衣”,天亮教授闻之,笑而不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因其可居、可赏、可游、可思,一直是我国传统诗歌、绘画的重要题材,既是文人情趣的寄托,也是精神归隐之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文人内在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唐宋时期,我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已为后人难以企及,元明清以来,山水画进一步形成了一种极为精巧与成熟的图形范式。汪天亮先生选择这样的题材作为创作方向,显示了他的艺术自信与雄心,但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相关资料图)
汪天亮教授的“山”系列抽象彩墨作品,在构图上摒弃了传统山水画散点透视的观察视角,A形山体一柱擎天,这种呈现方式使画面成为一面明镜,画中的山成为了观者自身的镜像。于是山是山,山又非山,是山水亦是园林,是山形、人形,亦是心中神灵,是林泉高致、是梦里家山,也是江山、权欲、以及男性阳刚精神的投射。
作者将自己的书法与绘画作品撕裂、解构、拼贴成山体,把书法、绘画糅合,这样的处理方式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灵巧而明快地对传统山水语言做了全新的转换。山形实质上是他自己在一个时空内所形成的绘画意象与艺术语汇的“文化堆积”。碎片化的图像并置,五光十色,眩目迷离,似乎也是对当下“自媒体”时代观察与生活方式的投射。一方面,他的画中“诗、书、画、印”俱全,在材料与内容上,全然是元代以来文人山水画符号的延续;而另一方面,由于当代艺术观念与技法的介入,他笔下的山水与传统山水之间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这种感受,类似于平缓的河水流经断崖时形成的瀑布,水依然还是那个水,但呈现方式却已然完全改变,瀑布的瑰丽、壮观是观者可见的,而江河倾泻的欢愉与畅快,只有为者自知。
传统的山水画表现的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与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山水画确实遭遇了文化语境与艺术语言的双重困境,在当代艺术各种新的表达方式的冲击下,急剧地边缘化。这并非山水题材本身的问题,只是更加凸显了以当代的艺术观念改造传统绘画造型观念与语汇的重要性。
观念即方法,汪天亮教授对传统笔墨的重构,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他的抽象彩墨画作,不拘泥于传统图式与技巧,而强调对个人气质的彰显。这种呵佛骂祖式的对传统山水画程式的破坏,将当代山水画的表达方式推向一个崭新的视角。他对绘画完整性的销毁与重构,是对当代水墨画形式语言价值的逼问。这些正体现出一个艺术修行者的精神境界与文化担当。
早在2003年,汪天亮教授已经开始尝试以“山”为题材,进行系列立体漆艺、漆画创作,成绩斐然。此后,又逐渐将这一图式移植到自己的彩墨画作中。经过多年的磨砺,他的“山”系列抽象彩墨,在形态语言与图式风格上已日趋圆融,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宏大气局与审美指向,无不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艺术触觉与桀骜不驯的人格张力。他正缓步行吟在由自己的山水符号构建的文化心象中,走向更大的欢喜与自在。
人物介绍
汪天亮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民协漆艺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美协福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漆艺文化研究会会长,闽江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
常务理事 工艺美术 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