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省聚焦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治理,勇于亮利剑出实招,打出治理“组合拳”,坚决防反弹、防变异、防风险,着力破解隐形变异治理难题,持续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
强化多级联动,破解“协同难”。四川加强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联动,凝聚教育、科技、文化和旅游、体育、市场监管、民政、公安等部门力量,明确责任主体,有序推进校外培训监管工作。多部门联合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在实行政府指导价、预收费监管、培训材料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规定,形成“1+ N”政策制度体系。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将“双减”工作成效作为督察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地方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
规范项目鉴别,破解“辨识难”。建立健全分类鉴别工作机制,建立校外培训课程审查专家库和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库,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完善了学科培训行为界定、培训内容鉴别、违规培训判别,着力破解培训项目属性“辨识难”问题,防止出现打“擦边球”现象。
实施网格管理,破解“发现难”。针对校外培训面宽、量大、违规行为多发等特点,我省探索推进以街道(乡镇)为依托的网格监管模式,高频次开展“明查+暗访”,不定时开展“早查+晚查+周末查”,积极突破“藏匿小区违规培训难以发现”的监管工作瓶颈,严查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建立部门、街道(社区)“每日情报沟通机制”和重点风险问题“专题研判机制”,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街道协同抓、社区网格天天抓”的联动机制。
深化督查处罚,破解“查处难”。在周末、寒暑假等关键时间节点,指导各地加强无证经营及违反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人员、培训收费规定、违规举办竞赛等违规行为开展查处工作,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对相关机构或个人实施处罚。教育、公安、网信、市场监管、民政等多部门联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巡查机制,常态化开展线下监管,严肃查处“超前超纲”培训,严厉打击隐形变异培训,严格管控校外培训广告。一年来,省市县三级10万余人次先后参与巡查工作,排查各类机构7 .7万余家次,发现并查处违规机构1520家、无证照机构1782家,处罚机构1930家。
畅通监督渠道,破解“举报难”。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校外培训治理监管,公布省市县三级监督举报电话。通过政府平台、市长热线、群众投诉、媒体信息等,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多方面受理、掌握问题线索,提升群众参与监督的主动性,实现社会全面监督。壮大监督力量,选聘100名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针对群众举报、舆情监测等渠道反映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问题,快速核查联动处置。常态化查处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建立校外违规培训曝光台,每周定期公布查处的违规培训行为案例,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培训内容 市场监管 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