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刘昚虚很美的一首诗,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2023-08-12 10:28:07 个人图书馆-欢 喜

唐代刘昚虚很美的一首诗,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阙题


【资料图】

【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一朵云所承载的,不只微风,还有心情。阳光和煦,湛蓝的天空中浮着片片柳絮似的白云,飘在渺远的苍穹之上,是那么清新雅致的景观。云的尽头,藏着若隐若现的山路,曲折幽长,仿佛连接到了桃花源中。

路有涯,而春无涯。潺潺的溪水还在蜿蜒不绝地向前奔走流淌,夹岸的青草也繁茂旺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就这样迎着和煦的威风和过耳的溪水,诗人在大唐的时光里寂静前行,偶遇几片落英,飘飘然在空中翻舞几下停到了地面上,再被微风吹起继续旋转升腾,最终落到那潺湲的流水之上,带着芬芳的幽香,从远处奔涌而来,再滚滚流向远方去。

他境遇自然,心神宁静。他便是从盛唐乡间走来的带着飘飘仙气的诗人刘昚虚,他为人淡泊,脱略势力,寄意山水。着一身长袍,提一壶好酒,风中吹起他的长髯,指向的是山路那端隐匿在柳荫深处的“读书堂”,更是躲在红尘里安谧无忧的乌托邦。

他步履不停,踏着崎岖的山路,走过紧掩的门扉,越过了幽谧的丛林,终于见到了远方的目标,这掩映在青山绿竹之中的厅室,在晴空万里之时,清丽的光辉洒落在身上,如此幽静的地方,怎能不让人不由地心向往之。

在禅佛思想广泛流传的盛唐,刘昚虚也经历了专注仕途和归隐田园的选择。是继续做着从九品的小官,食一碗朝中的俸禄,按部就班,浮浮沉沉地生活还是辞去琐碎的事务,寻访山野,自给自足?二者相权,他选择了出世。与其为保饭碗看人脸色,不如桃源之外看自己的诗书。

带着这样寂然寥落的心情,诗人也像那片片白云一般游荡在青山绿水中,念佛诵经,吟诗作对,天地之间,聊以自娱。

于是,刘昚虚的诗中没有忧愁,时有落花至,落到流水中,却完全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伤和苍凉,反而是流水载着落花,远远地漂流,远远地散发着沁人的香气。这香是他对生活的感念,是他看淡一切,忘掉那些凡尘杂念所留下的,超越了一切悲欢离合的旷达心胸。

这春没去,反而在“长”。当众多的诗人都在伤春悲秋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娓娓讲述,几处风景,完美的诠释了佛家清净不羁的思想。

没有哪一种残缺不被怜爱,亦没有哪一种完满不被歆慕。刘昚虚却在残缺与完满之间,找到了精确的平衡点,存世诗篇仅十五首,并不妨碍他在山水诗的葩苑之中争奇斗艳。他不是圣贤,亦是凡人,他有自己的交游和人生,闲来无事,青山绿水作伴,他背起行囊,要去探访山中的好友。一路风景优美,令人陶醉,他诗兴大发,赋得几句——正是这首《阙题》。

历史的流转总是会带给我们出人意料的悬念,正如那些称霸一时却最终消失的动物,正如那些美艳动人却瞬间枯萎的花草,正如这首精妙婉转却不幸缺题的律诗。圆月虽美,若没有阴晴圆缺的变换,也会让人失了赏月的兴味;故事再完满,若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正像这诗,本就美妙,却因为失却了题目,成了一篇残章,反而更显精美难得,弥足珍贵。

幸运的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会留下一点印记,冷漠的书卷不会拒绝求知的眼神,专注的探寻终于帮我们找到了历史的真相,“阙题”不“阙”,这首以景动人的山水诗,原题竟是“归桃源乡”,不是写自己的山居闲适,而是写了诗人隐居桃源走亲访友的一段经历。而全文竟不写经历,只写风景,清新自然,玩转流畅,游山玩水之余,还阐发了怡心养性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居然是在这样不动声色的画语之间,就被酣畅淋漓地描绘出来了。

刘昚虚生在文人之家,八岁能文,进士及第,却在盛唐之时辞去官位,与山僧道侣相交,隐居山野,脱略势利,寄情山水。比起一些能工巧匠,他从未做上有权有势的大官,实则他的不幸。可正因如此,他也从未遭受贬谪的困苦,人生一梦,未经起伏的他有了更加安闲悟道的心。

他有着“吴中四友”之一的雅称,也有着淡泊如水的性情。穹顶之下,他似飘然和煦的春风,总是柔婉洒脱;山林之中,他又如穿透叶片的霞光,温暖不失清冷。告别了喧嚣官场上的争名夺利,他带着一身轻快和自由立于浪潮之间的石崖之上,纵观风雨,岿然不动。出世,是一种逃离,却也是一种勇气。与孟浩然、王昌龄等人的交往,正是使他诗心向山水的另一番领悟,在禅心佛法之外,也有了一处心灵的归属。

在红尘的纷扰和内心的宁静之间,我们却是很难找到平衡。不随世俗,于盛唐的文人,这是浪漫不羁的洒脱;于当下的我们,却是寂寥无为的空谈。人生一场大梦,我们何不放下那些毫无意义的担忧,去寻找天边浮云所寄托的思绪。

清淡空灵,刘昚虚教予我们的是为诗为文的格调,更是为人处事的态度。独居一隅,青梅煮酒,品茗赏诗,渐渐学会精心,清淡空灵的心境,是对老庄哲学“清静无为”的一种延伸,也是对儒家智慧“清心寡欲”的一种探索。在每一段人生经历之中,我们若能忘记急功近利的最终目的,而珍惜过程中的风景和体会,我们的生活,也能像诗人一般,充满了动人的景,少了些恼人的情。当我们回首仰望之时,又会发现,一切都在不动声色的岁月之中悄然变成了我们想要的模样。

禅就存在于红尘中,所谓最深的红尘俗世,不过是为参禅提供了一个借口,红尘中懂得放下,懂的慈悲,觉悟。

浮生祈愿太多,不能解释,却能追寻,望向桃源的尽头,缤纷落花和幽静清辉好像都慢慢淡了下去,一切的故事戛然而止,只留下一段风景宜人的美梦,和一个意犹未尽的瞌睡。人生的韵味,便在这半梦半醒之间,渗透了我们的灵魂,飞到无边无际的天涯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