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外公:一位见证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的传奇老人
(资料图)
一位从旧社会贫苦农民到新中国离休干部的平凡老人
90后00后听外公讲那过去的事情
外孙女:今天有幸请到了我的外公,他今年已经95岁。他是经历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经历了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从解放军到国家干部,有这么一个传奇的经历。今天呢,我们来采访一下我的阿公。
第一篇 苦难岁月之贫苦童年
外孙女:阿公,您好!
阿公:好!
外孙女:阿公,我想问一下您是哪一年出生的呢?
阿公:我是1928年10月25号出生的,凌晨四时左右,丑时。
外孙女:您出生在哪呢?
阿公: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苏坑乡。我们家陈姓的祖先是从河南信阳迁来的。
00后外孙女采访外公
外孙女:噢——阿公的记忆可真是好啊!那么,能介绍一下您的家庭情况吗?
阿公:在我懂事的时候,有父母,一个哥哥,两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五个小孩,三男两女是最理想的。可是弟弟后来送给人家了,改姓黄了。
弟弟被送人后给二哥存念的照片,兄弟情深一直到今天
外孙女:为什么送人了?
阿公:那个时候男孩子要去当兵,五个男孩要去两个,三个男孩要去一个当兵,叫做五抽二、三抽一。我们家三个男孩要抽一个去当兵,弟弟给人家以后,我们家就剩下两个男孩,就不用去当兵了,我父母当时是这么想的。
买我弟弟的那一家结婚几十年都不会生,没有小孩,然后就把我弟弟买过去。我们家那时候经济很困难,少养一个能减轻一点负担。送给人家我父母也很舍不得,可是实在是穷苦养不起,没办法!
可是我哥哥抗战后期的时候还是被抓去当兵了,去到县里两三个月,抗战就结束了,我们家花了好多钱去县里把我哥哥保出来。
外孙女:您的父母都是做什么的呢?
阿公: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替人挑担,赚点钱买油盐之类的。
这是外公的爸爸陈贵友,土生土长的福建永春人。这张照片实在太珍贵了,是我的曾外祖父留下的唯一照片。
外孙女:您当时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
阿公:生活很苦,可以说没吃没穿。没鞋子穿,冬天还打赤脚,衣服也很少,那时候我们一家人的衣服还没有我现在一个人的衣服多,所以现在我很满足,现在的生活真好啊!
因为我们是穷人,地很少,那里山又多,一年到头生活都是以地瓜为主,因为米很少,一天三餐都是很稀的稀饭配地瓜。地瓜叶拿来吃,地瓜藤拿来喂猪。地瓜的所有部分都用上了,人吃地瓜和地瓜叶,猪吃地瓜藤,把地瓜藤捆成一捆,扔到猪栏里给猪吃。
地瓜稀饭
外孙女:哇,地瓜?
阿公:因为住在山区,都是高山啊,只能种地瓜。水田很少,只有一两亩地,一年收不了多少。在旧社会,那个水稻产量很低,解决不了温饱。
我们做小孩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大概7、8岁的时候,生活实在是太苦了,一个是没盐,厦门沿海等地被日本人占领了,盐场被控制了,没盐进来,不让进也不让出。那个时候都是靠海水来晒盐的,惠安那里有个盐场,现在还有,从那里送来我们老家,盐非常少,人不吃盐会水肿啊,还有一个没有油啊,没有油吃也会水肿。
惠安盐场
外孙女:日本人不让你们出去也不让进来?那不是很多人都饿死了!
阿公:是啊,都封锁住了,出不去了。不让出去,也不让进来。
那个时候冬天还赤脚啊!那个时代天气更冷,没像现在,现在比以前要暖和一点。现在工业多,工厂多,气候变暖了。我记得以前冬天都要下雪下好几次,我小的时候,下雪都下了两三尺,还结冰,还打着赤脚上山,要走一两公里路脚才有感觉,不然脚都冻得麻麻的。现在讲啊,都没人会相信。
民国时代的穷苦农民孩子
外孙女:对啊,对啊,我都不敢相信。
阿公:日本人很坏,他们的飞机来撒打摆子的细菌,那个时候GMD的飞机很少,都是日本人的飞机飞来。唉呀……不止我一个人打摆子啊,老百姓普遍得这个病啊!
外孙女:什么是打摆子啊?
阿公:就是发冷发热,刚开始发冷,然后发烧,打摆子要打三年! 发起冷来不得了,盖三床被子都没用,还是冷啊!要两三个钟头才会缓解过来呀! 又是吐,又是头晕头痛。隔两天发一次病,很难治,要三年让它慢慢发,过了三年就好了,后面就没有再得了。唉呀! 人瘦得不得了,我9岁到11岁打摆子。
打摆子“是疟疾的俗称,是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
外孙女:有没吃药?
阿公:抗日战争的时候,药品很缺乏,要吃印尼出的金鸡纳霜,那个药很贵的,都是偷偷去买的,不敢公开卖,都是华侨回来带回来的。没钱买金鸡纳霜,我们就是吃一点中药。一直都在吃草药,可是没什么用。
当年金鸡纳霜的药盒
外孙女:有人因此病而死吗?
阿公:有!有些人抵抗力差,就病死了。
外孙女:您有上过学吗?
阿公:我有上过小学,只上到四年级。因为我爸爸病了,我要砍柴要种地瓜……就没有继续上学了,而且也没钱上了。
外孙女:啊!那还不错,上了学了。那其他的兄弟姐妹们有上学吗?
阿公:我哥哥有上过两年。其他的都没有上学,其他两个妹妹都没有上学。
外公一家七口人,我的曾外祖母没有留下照片,外公说模样和她的大妹妹很像
外孙女:那个时候是怎么上学的呢?
阿公:那个时候是交钱的,交学费的。
外孙女:怎么去的呢,走路去吗?
阿公:当然,那个时候都是走路。我的家是高山上的半山腰,出门的时候,不是上山,就是下山,所以锻炼了手脚。我现在的手脚还很灵活,就是走路走的。
外孙女:好!学校学些什么内容?
阿公:那个是抗日战争时期,学校都是正规的国民小学,国民中心小学上了四年。没有国民小学之前,上了一年私塾。
外孙女:私塾?哦,私塾,我知道。
阿公:对,私塾。私塾里读了人之初……
外孙女:性本善。《三字经》。
阿公:对,是《三字经》,《大学》,还有一本叫《中庸》。
外孙女:噢,这些我都有听说过,《三字经》我有背过一点。
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哈哈哈……
外孙女:阿公真厉害,现在还会背!
阿公:后面的不记得了,小的时候背得很熟呢!
清末民初的三字经课本。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启蒙教材,通常是私塾学生读的第一本书。
外孙女:如果在学校学生不听话会不会被体罚呢?
阿公:会哟!
外孙女:严不严厉?怎么体罚的?
阿公:严厉!就是站咯,还有的老师狠的,就用教鞭打手心。
古代私塾课堂。学生不会背书会被老师用戒尺打手心。
外孙女:白天去上学,晚上回来要做作业吗?
阿公:作业上完课在学校就做完了,晚上回家煤油灯太暗看不清楚,没办法做作业。那个时候还没有电灯,都是点煤油灯。
外孙女:什么时候有电灯了?
阿公:解放以后就有电灯了。我们老家修了个水坝,可以灌溉,也可以发电,那个时候发电量有限,白天不送电,晚上才送电。
晚上唱戏的点的是气灯,也是烧煤油的,不知道怎么打气打进去,火烧得很高很亮,挂在戏台两边。
外孙女:那个时候有寒暑假吗?……
阿公:有。
外孙女: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子吗?
阿公:像现在这样,有寒暑假。
外孙女:哦,像我们现在这样。那阿公您寒暑假都在干什么呢?
阿公:上山砍柴呀,帮助父母种地呀,割草喂牛啊,还有……有时割草喂猪咯,就是这些家里的事。
民国时期帮助父母干活的孩子们
外孙女:就是帮父母做些事情,对吗?
阿公:嗯!对。平时不放假的时候,也要做这些事情的,以前生活苦,小孩子都要帮忙干活的。
还有我们家乡的人都种茶,一年两季,季节到了,小孩子要帮忙采茶的。
(挺直腰板,提高嗓音,面露骄傲)
现在我要隆重介绍我们家乡的稀有茶: 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茶,系福建乌龙茶中的珍贵种类之一,因叶片较大似佛祖的手,因此称为佛手茶
佛手茶的叶子很大,像佛祖的手,所以叫佛手。这种茶很难种,因为产量低,大部分人都去种产量高普通的铁观音,所以跟铁观音比,佛手茶是比较稀有的。在南洋,华侨只认永春的佛手茶,安溪出产的佛手要挂永春的牌子才好卖,那永春出产的铁观音要挂安溪的牌子才好卖,这样互相帮助的,呵呵……因为永春和安溪交界,只隔一条河。
手工炒茶。
我们从小就帮父母亲采茶,采完茶要经过挑选,然后用手炒茶。小孩子不懂得炒茶,就在旁边看大人炒茶。
外孙女:佛手茶我有喝过,叶子比铁观音大,味道自然清香,蛮好喝的。佛手茶好像都是您弟弟寄给您的,对吗?
阿公:是。这里的茶叶店很少卖佛手茶,我弟弟和他的大儿子种佛手茶,我喝的佛手茶都是他们送给我的。他们种的佛手茶很好喝,都是没有打农药的。
外公每天都喝茶,他的弟弟和侄儿自己种自己制作佛手茶送来给外公喝
外孙女:除了佛手茶,还有什么出名的特产吗?
阿公:还有永春老醋也非常有名,现在到处都有卖,有时候我的侄儿到永安来也会带永春老醋来给我。还有就是面线,很细很细的像头发那么细的面线,你小时候经常吃的,小孩子吃很好消化。
在外公心里,家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一提起家乡特产外公就乐开了花,他说过五年他一百岁,他要回家乡看看
还有小金桔蜜饯,野生的金桔,很稀少的,外边裹一层白糖,我很爱吃的!我弟弟我侄儿来看我的时候都是送一些佛手茶,永春老醋,还有小金桔、芦柑之类,就是永春特产,我是当作宝一样的呢!哈哈哈……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集苦难岁月之被抓壮丁
外孙女:阿公,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您休息一下,喝喝茶,明天继续。
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