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其中,承担教师教育项目的高等院校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前端,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古德莱得在对美国相关高校教师培养项目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出版的《为称作学校的地方培养教师》一书,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构想了优质教育教师的长远规划,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师范院校转型带来的挑战
(相关资料图)
师范学校设立之初,其办学宗旨非常明确,就是全力以赴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无论是师专还是本科院校,都将如何提升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格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并为此整合各方资源,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随着一所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学校的办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型、学术型成为大学以及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申请重大项目、承担委托研究任务、做出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或产品成为追求目标。学校也将各种教育资源向这些领域集聚,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成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在高校,能获取经费开展研究的人就是“皇帝”和“皇后”,他们生产知识的作用极大超过了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人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高校培养教师的主责主业逐渐退出了舞台中央,教师教育项目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日渐式微。那些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不再是学校资源汇聚的重点,学校对这些专业的使命及未来发展目标语焉不详;培养未来教师的教授,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申请项目、如何向核心期刊投稿上,在教师教育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术品质有待提升,一些课程的教材几十年如一日,与教育新形势、新要求的匹配度不高;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提升之间的系统化设计比较欠缺……这些问题,随着高校综合性大学属性的进一步强化,越发凸显了。
古德莱得还发现,美国历次的教育改革,大都聚焦在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没有和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项目挂钩过,在改革的历史记载中几乎看不到这两者的关联。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但高校的教师教育项目却是一个“还没有研究过的问题”。
古德莱得认为,尽管教师教育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教师教育在起始阶段既没有学术基础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组织身份”,“教师或者教学工作确实还不具备可以形成一种专门职业的条件”,教师的专业化路途漫漫,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高质量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对教育基石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各方的普遍共识。而这一愿景的实现,有赖于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教育呼唤充满爱心、有着强烈使命感的教师。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以自己热爱学习不断进步作为对学生爱的真诚表达;他们对教育工作满腔热忱,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师。他们不是照本宣科地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或结论,而是努力让学生学会理解真理、美和正义的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对他们自己和社会的善与恶作出判断,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高质量的教育希望通过教师之间的协同给学生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古德莱得看来,如下五个领域的知识是21世纪的学生应该学习的重点:世界作为一个物质和生物体系,评估和信仰体系,传播交流体系,构成国际地球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关于人类物种本身的科学。这些领域的学习,最为重要的途径是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实际的问题而开展的探究性学习,这种不一定有确切答案的、师生共同深入探索的学习,最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基石。如果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都能营造出包容、安全、润泽的人际环境,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安全感,学生就会非常喜爱这所学校、喜爱自己的班级,会对上学这件事情充满期待。在人际关系的建构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高质量教育环境下工作的教师,把学校看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学校的当家人。他们努力让自己成为父母可以轻松地托付孩子的人,成为社区里最有教养的公民,成为社区文化的播种人和引领者,他们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社区的文化高地。
教师教育工作亟须改革创新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与教师教育项目现状之间的巨大落差,提醒人们必须要重新审视教师教育,加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项目的改革和创新。古德莱得为此提出了十七条改革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
承担教师教育项目的高等院校,要明确师范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将各种教育资源向教师教育项目倾斜,确保师范教育项目和那些能够申请到研究经费的项目具有同等的合法地位,得到相同的支持和服务。同时要给师范教育项目相应的自主权,并保证从事师范教育项目的教师与其他学院的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承担教师教育项目的高等院校,要有一支专门负责并统整教师教育项目的教授团队,他们对教育目标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制定特定的标准对申请师范教育的师范生进行入口审核。要选择那些热爱教育又有潜质的师范生进入师范教育项目,确保他们在入校时就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道德、伦理以及传承文化的职责,并在求学期间不断进步,获得必备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教育项目要创设特定的教育环境,保证师范生在高校的学习条件和毕业后走进学校的工作条件具有一致性。要引导师范生逐渐从以个人学习为主的学生重心转向以认同他人为主的教师文化,引导他们探索教学和学校的本质问题,认识到学校教育存在着多元的教育诉求,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靠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化解的。引导师范生成为既能探索教育问题又能传授知识的人,理解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教育项目要引导师范生关注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和任务,研究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案,关注学校是怎样将教育改革的相关理念和要求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现变革精神的。要让师范生意识到改革愿景和学校教育实践之间经常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并思考如何弥补两者之间的鸿沟。
教师教育项目要基于使命和目标对项目的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课程评价进行全流程的整体规划,确保师资培养的质量。要保证每个师范生参加高质量的见习、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做到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充分融合。要对师范生毕业后的工作状况进行跟踪评估,以此来改善和提升项目质量。
在大量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古德莱得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描述了将上述改革的愿景变成现实的可能途径,特别值得借鉴。
作者:常生龙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17日第10版版名:读书周刊·教师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