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为进一步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持续做好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洛阳市教育局在以构建“一体化生命教育体系”为抓手,不断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网络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面系统专业地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
构建“一个体系”,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筛查评估制度,由卫健委牵头指导,专业心理机构、医院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筛查量表,每学年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对小学四年级至高中学生开展免费心理健康筛查,建立一生一案、一校一册,筛查出的重点人群由专业的心理医院和心理机构给出评估、诊断、鉴定,在保密的前提条件下,会同学校、家长进行专题研判分析,形成合理有效的心理援助及治疗方案。高标准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配足配齐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研究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落实国家规定的教学课程和教学目标,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筛查、预警、干预、咨询等工作。目前,洛阳市共有一所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九所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机制,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展交流、个案分析、情况研判等。
建强“一支队伍”,培育专业力量。加强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由洛阳市教育局负责督促各县区配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建立班主任心育活动师、学校心理咨询师、县区心理督导师三级“金字塔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确保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各县区教育部门依托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专兼职心理教师提供业务咨询、培训和资源共享等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由卫健部门牵头在医疗机构和社会层面召集心理康复志愿者,成立心理康复志愿者队伍,强化与社区、学校的对接服务,帮助有心理健康需求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康复。鼓励医疗机构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建项目、实习基地等方式,引导专业机构与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共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强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取向系统训练。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心理学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等专业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系统开展所有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能力。
完善“一套课程”,提升教育实效。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系统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围绕学生自我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初中阶段,围绕学生自我认同的关键形成期和青春期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高中阶段,围绕学生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高考压力,突出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心理素质能力培养。根据各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生命、死亡教育,加深学生对生命由来、价值等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强化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心理学科与其他课程教育的贯通融合发展,将心理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所有学科中以平等对待、同理共情等构建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以良好师生关系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扎实开展体育运动、群体游戏、音乐治疗、美术曼陀罗绘画、沙盘游戏等活动,运用“命名—允许—陪伴”的“三段式”情绪处理法帮助幼儿园和小学低龄儿童处理情绪,并逐步习得处理情绪的正确方法。组织开发跨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学生行为观察课程体系。未成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特点明显(随年级升高,隐蔽性增强),能够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心理问题端倪,帮助学校和家长进行预防和疏导。教育部门要依托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围绕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系统梳理语言、行为等外在表现特点,制定相关指导手册,系统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任课教师培训,强化对青少年行为的日常观察和合理回应互动,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预警疏导和治疗工作。
(洛阳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