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创新高地上的“摘星人”

2022-05-19 15:02: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是一座先锋城市,被称为中国最具有“硅谷气质”的城市,从“双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到“全球标杆创新城市”的城市定位,都决定了深圳要有一流的基础研究能力支撑。而今,深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然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深圳创新高地上的“摘星人”。

聚焦关键核心

就在刚刚过去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公布,截至今年4月26日,已累计申请专利12723件、授权专利5153件、申请PCT专利2126件。其中,2021年深圳先进院新增PCT专利598件,连续两年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一位。

高校应处在技术创新环中原始创新的第一序列。去年11月3日,由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突破了国际知识产权壁垒,是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替代和自主创新的一项里程碑式成果。目前,该系列产品实现了向欧美市场输出,并走进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逾千家医院,有效缓解了老百姓使用高端影像设备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在位于西丽湖畔的深圳大学城内,清华也与深圳一起创造了无数国内第一。从发表深圳首篇《自然》论文,到建立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大卫·帕特森RIOS图灵奖实验室,再到全面、深度参与深圳经济民生等各领域发展……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不断强化“从0到1”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挑战,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2月15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年轻大学(创校50年以内)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学世界排名再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球第13位,位列中国内地第1位。南科大以创知推动创新,科研成果产出连年创出新高,在国内外的学术领域发挥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力。其中,物理系教授张立源团队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杨学明院士团队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等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连续两年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引领新兴产业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深圳高校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集成创新优势的培育热土。今年年初,南科大正式成立“先进光源科学中心”“创新材料研究院”“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创新智造研究院”“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五个校级实体科研机构,聚焦先进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新材料、创新智造、前沿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2021年,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科研团队成立的3家产业化公司,分别聚焦活体功能材料研究成果、DNA存储研究成果、多肽创新药物研发成果,实现了“当年成立,当年完成融资”,公司投后估值均超亿元。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不同于传统高校和院所单一的学科布局,深圳先进院坚持科研与产业一体化推进,学科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让优势资源、服务能力、产业需求等要素充分有效整合,以满足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增进民生福祉

高校科研既能“顶天”也能“立地”,以应用研究为导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多年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深圳厨余垃圾处理,阳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安全预警,中国沿海和美国白令海、切萨皮克湾生态调查,数字医疗新装备等实践中,在所属专业领域不仅是深圳“零的突破”,更不乏国际国内首创的“从无到有”。2016年启动设计的第一艘专项服务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的试验母船“清研海试1”,于2019年在珠江口海域顺利完成了首个科考实验航次。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迄今完成的企业委托横向课题超过2190项,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科技源,更成为支撑民生福祉背后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科研反应能力得到检验:“AI+大数据”助力南山区防控疫情科学复工、超声焊接技术助推防疫物资高质高速生产、可重复消毒使用口罩的纳米纤维过滤膜材料助力疫情防控、全自动血涂片显微成像仪等近10项技术以“科研战疫”化作社会安全的“守护盾”。(李丽 焦子宇)

深圳高校 深圳科研机构 世界知识产权日 医学影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