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忠骨》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归家之路

2023-08-27 08:19:54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山埋忠骨 山河念英魂

■王志平

纪录片《忠骨》中,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的画面。节目组提供

近期,纪录片《忠骨》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分《牺牲》《归来》上下两集,以讲述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动人故事为主线,在展现抗美援朝战争艰苦卓绝的战斗场景、志愿军将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风貌的同时,着力突出社会各界70多年来对志愿军英烈的深切缅怀。

《牺牲》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史实构建全集框架,通过志愿军老兵口述历史,多维呈现志愿军英烈真实的战斗场景和真挚的家国情怀。部队跨过鸭绿江时,片中口述者、第40军第120师某连指导员王凤和,好奇地问副指导员王哲厚为什么总是回头看。他回答说:“我们的祖国这么伟大,我没看够;我们祖国人民站起来了,高兴啊,我没看够……”长津湖战役中,片中口述者、第20军第59师文工队队员何培华,在救援身体被严重冻伤、生命垂危的战友时,询问他们对组织有什么要求。他们说:“请你转告上级,希望今后组织给我们发个纪念章,说明我们参加过抗美援朝。”在金城战役的一场战斗中,片中口述者、第60军第180师担架班班长童志安,肩负着安葬烈士遗体的使命。他曾从一位烈士口袋里找到一封“绍先吾儿”开头的家书。这封家书字里行间流露着父母勉励儿子保家卫国的朴实情感。经同行战友辨认,这位烈士名叫傅绍先,是名副班长。他们根据战场环境判断,与敌激战数日后,阵地上只剩傅绍先一人,最终他抱起手雷与敌同归于尽……透过荧屏,人们能真切感受到志愿军烈士对祖国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该片用较多片段穿插展现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后勤工作人员安葬志愿军烈士时的动人细节,以及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后,出于认亲需要,工作人员从遗骸中提取DNA样本时的庄敬氛围。在鱼隐山争夺战中,片中口述者、第60军第180师担架班班长童志安,受命带领12人担负安葬烈士的任务。他们支桶生火、烧雪化水,为烈士洗脸擦身。“我们将他们伤口上的血迹,擦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给他们穿好衣服,进行安葬。”秉持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他们细致负责地开展安葬工作;心怀对战友的沉痛追思,他们情难自已,不时热泪盈眶。回国前,他们去墓地与烈士告别,添新土、插青枝绿叶,敬礼、告别。礼毕的那一瞬,想到自己即将回国与亲人团聚,而烈士却长眠于异国他乡,几人再次潸然泪下。《归来》中,讲述了退役军人事务部为烈士吴雄奎寻亲的过程。片中呈现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为吴雄奎烈士提取DNA前的一段画面。“请739号棺椁。向烈士默哀1分钟,鞠躬!”两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搬放棺椁。节奏舒缓的特写镜头、低回忧伤的音乐旋律,激发观众对志愿军英烈的哀思之情。跨越70余载的时空,恒久不变的是人们对志愿军英烈发自肺腑的崇敬。

该片既传递了战友对志愿军英烈刻骨铭心的怀念,也展现了烈属对烈士亲人魂牵梦萦的追寻。在《牺牲》中,曾任空军某师师部会计的朱锦翔含泪讲述了与男友鹿鸣坤的故事。鹿鸣坤为志愿军空军部队的一名飞行员,牺牲于一次空战。“认识鹿鸣坤时,我18岁。我们年初认识,他年底就牺牲了……”曾任第23军某团通信员的志愿军老兵严义祥泪流满面地讲述起同乡战友王玲的故事。王玲牺牲于敌人的一次空袭。回国前,严义祥买了糖果到王玲墓前道别,他声泪俱下地说:“我回国后,一定去看你爸爸和妈妈……”该片还用较大篇幅展现了志愿军烈士、志愿军某团团长康致中之子康明,历时70余年“寻找”父亲的动人故事。部队开拔前,多日未回家的康致中突然回到家,将不到两岁的康明叫醒,拍下一张全家福。这些年来,为能了解父亲牺牲的过程,康明辗转多地拜访了父亲所在部队的多位战友。在一次次了解父亲、走近父亲的过程中,康明得知父亲曾将母亲随家信寄给他的一张照片插在地图上。那张照片中的康明,乖巧可爱、眼神灵动。康明还数次前往朝鲜,终于找到了父亲牺牲的山头。虽然他只能远远地向父亲的牺牲地鞠躬,但他感到非常满足。那天他饱含深情地说:“爸爸,你的明明来看你了,这是我所能到达的离你最近的地方。”康明对父亲的追寻,成为烈属追念志愿军英烈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4年以来,我国以最高礼遇先后接迎近千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对于这段历史,该片撷取了很多感人画面予以呈现。其中,首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时,守候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的烈士后代看到一辆辆灵车驶来,嘴里喊着“爸爸,爸爸”放声痛哭。从咿呀学语到年逾花甲,他们对烈士亲人大多只有模糊的印象。这段感人至深的纪实影像催人泪下,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祖国和人民对志愿军英烈的深沉缅怀与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