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为新,男,1973年7月出生,福建省罗源县人,1992年至今从事寿山石雕刻艺术30年,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同时亦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认定的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高级技师。著有《为新刻石》《陈为新雕刻》《艺海容物—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研究与传承》 ,发表多篇雕刻技艺论文。因其作品在总结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融合钮雕、浮雕、透雕、俏色雕等工艺,故此往往形态生动、惟妙惟肖。
历年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30多项,因其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先生,故在印纽雕刻领域钻研尤深。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新印钮艺术馆,文化名家艺术馆,现任中国民协-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福建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罗源县工艺美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注重社会责任承担和参加公益活动,向各慈善机构捐款和捐赠作品义拍。为进一步推动寿山石印纽雕刻文化传播,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传习,于2021年初在三坊七巷区域内(澳门路2号)建立面积近三百平方米的文化场馆“为新印纽艺术馆”,作为陈为新为新印钮艺术馆打通对外交流、推广文化的一个平台,该馆已于2022年1月向公众开放,同年年底,被认定为福建省“文艺两新”聚集地之一。
(资料图)
1973年,陈为新在罗源碧里出生。他的儿童时光生活在乡村之中,放牛,养虾,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如同呼吸一般理所当然。幼时的他就对艺术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兴趣,每当他看到山石草木中的纹理、形态,就会沉浸在各式各样的联想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妙的造物世界。
1992年,偶至福州访亲的陈为新,第一次接触到了寿山石。瑰丽多姿的宝石,雕刻师的巧手将石材创作为艺术品的过程,都让他怦然心动——幼时的想象,都在此时有了最好的出口。
这一年,他辞别家人,孤身来到福州拜师学艺,从此投身寿山石雕刻行业。数年后,他艺成出师,正赶上了寿山石行情腾飞的时光,高企的行情证实了他选择的正确。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几年后,当多数人仍然喜不自胜地沉浸在时代给寿山石交易带来的红利时,陈为新却意识到自己如果在此时放弃更好的学习机会,今后或许就只能原地踏步,也许一生都不能打破当下创作的天花板。
于是,在如火如荼的艺术市场环境里,执着于创作的陈为新,竟悄然抽身而去,与友人结伴,自驾走遍了全国的古迹建筑,观摩各大博物馆的各类文物,希望在艺术创作的领域更上一层楼。这一走,就是十年光景。
如今,在他那充满古代艺术品踪迹的工作室里,瓷雕、铜铸、绘画和金石器物随处可见,样样都是价值一菲。这都是他多年来积攒的,也是他日常创作的养分来源。
陈为新的作品以寿山石材质为主,他善刻印钮,方寸之间的小小古兽,也能结构分明,肢体的勇健似乎蕴藏了千钧之力。大抵是由于儿童时期的经历,他对于造型状物分外得心应手,且对于一切“写实”,他总能够做到以“摄神”为先,所作叫人一见之下,就能心领神会,仿佛瑞兽祥禽真的落入掌中一样活灵活现。
对于陈为新来说,古典艺术形式不仅是指明方位的启明星,更是支持他创作的灵感之泉。这些年来,他在创作方面已不再局限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石刻技法,更多的还是不断大胆尝试与其他领域的创作思路相融合,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形态借鉴和趣味揣摩,去渐变出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寿山石雕的创作更加多元化。
对此,陈为新总结说,艺术的形式是灵魂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物质的表现。艺术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古代的,现代的,绘画的、雕塑的,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但其价值不仅在于美学和审美的体验本身,还在于它所传达的人类智慧、情感和文化,也在于他记录、见证创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所继承的文化法统。故而融入当代视角和元素,才能使得作品更具有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带有这一时代独特的艺术印记。
在他的雕刻中,总是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之美,又不乏当代人能够理解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流动其中,同时,作品更不难看到一种古典与当代气质的交融,这正是他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断尝试的结果。
这些年,陈为新的创新作品每每问世,总是引得许多年轻雕刻师争相学习,他对年轻人的仿造不以为意,反而将花费多年的古典雕刻技法,以授课、著录和展览的形式,向大众进行无偿的分享,鼓励他们学习、进步。为此,他还在乌石山脚下开设了一间“为新印纽艺术馆”,其中展出了这些年他投入无数心血所完成的学术资料和传承之作。
作为寿山石雕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对于这门艺术初心不改,依然像30年前第一次见到它那样,对之满怀激情。在他心中,将之发扬光大,使之不被时代忘记,辉煌不改,正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
“我从做雕刻以来,师门教导、琢磨古物,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才能有所长进,没有前辈先走出路子,就没有我作为后人衔尾而前的精进之途。在艺术道路上,是因为有先人的付出,后人才能不至于无所适从。如今自己有一些所得,更应该与年轻的雕刻师,甚至一般大众来分享,没有去计较他人学习的道理。何况想要光大一门一艺,实在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到的。” 他说,希望自己能够和前辈雕刻者们一样,做一个“开山人”:“用尽全力,蹚出一条路,哪怕只是一条小路,只要吸引更多的人走到这条路上来,只要走的人多了,这门艺术一定会越来越好,最终拥有自己的通天大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创作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所钟爱的艺术、技巧可以通过后人的继承得以延续,却能超过肉体凡躯的限制,看到这门艺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才是他身为创作者、传承人最愿意看到的事。
部分作品展示
陈为新作 寿山荔枝洞石瑞兽纽章
陈为新作 寿山水洞高山石龙凤纽章
陈为新作 寿山汶洋石螭钮章
陈为新作 月尾紫石螭钮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