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造多样新阵地。按照就近便利原则,依托学校原有阵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投入27万元添置活动器材及设施设备,完善岗位职责、后勤保障等管理制度,建立“1+N”工作机制(立足1个乡村“复兴少年宫”,整合校内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科普文化”等N个基地)。以点带面,形成空间上覆盖学校、街镇、村(社区)、社会基地,时间上覆盖在校时间、周末、寒暑假,年龄上覆盖学龄前到15周岁的乡村“复兴少年宫”网络格局,满足了5万余名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补充队伍新血液。聘请有专业特长的中小学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邀请公检法等部门宣讲团成员、公益组织负责人、党校讲师团等担任兼职辅导员,300余名专兼职辅导员提供基本师资保障。整合区、街镇、村(社区)100余名志愿者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动员本地各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包括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五老”等100余人壮大师资力量。
探索育人新方式。通过“固定+定制”模式,开设德智体美劳5个领域基础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量身打造舞狮、打莲枪、火龙、竹编等20余个特色课程。设计特色课程与文化基地结合的实践动线,形成5条研学实践路线,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编写校本教材30余个,编排舞蹈、声乐、朗诵等原创节目100余个。每学期将少年宫成果以实物、文艺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并邀请家长参与。利用少年宫开展文明城市宣传、“小手拉大手”等工作,扩大辐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