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运动员们在速滑奥运场馆“冰丝带”上打破了多项奥运会纪录,“冰丝带”的冰面也因此得到了“最快的冰”这一美誉。
而“最快的冰”背后的核心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则是由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山东商职)与制冷企业历经十余年合作、完成三次技术飞跃,最终研制成功的。
(资料图片)
直冷制冰系统的诞生与改进,离不开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成熟合作模式。
“我校制冷教师团队拥有丰富的业务经验,非常了解企业和市场。”山东商职冷链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学院院长孙婕介绍,直冷制冰系统经历了十余年的研发和改良,在研发的三个主要阶段,该校都曾深度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技术研发早期,山东商职教师团队负责产品建模,制定了可行的计划,降低了研发成本。在研发阶段,借助职业院校的实验室条件,团队测试并验证了系统中材料性能等各类参数。在技术应用阶段,研发团队又对系统的测试情况进行了持续跟踪,提供了各类技术支持。
孙婕直言,校企合作并不像口头说起来那样简单,山东商职与相关制冷企业的联合研发过程之所以持久且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和一线产业之间的“深度嵌合”。
孙婕介绍,山东是制冷产业大省,该省供应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制冷设备。山东商职老教师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组建了面向市场和产业的制冷服务部。
随着山东制冷产业逐步壮大,该校培养的一批批毕业生也成了产业骨干。目前,山东省内70%以上的制冷空调企业均由该校毕业生创建,该校校友广泛分布于省内各家制冷企业。
依靠“校友网络”以及面向产业、注重实践的教学传统,山东商职和各家制冷企业产生了紧密的合作机制。孙婕把这种“校企连轴”的机制总结为一种良性循环——职业院校和产业互动越密集,人才培养、输送就越顺利,人才流动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励校企合作。
孙婕表示,每逢就业季,该校制冷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会供不应求,制冷企业在该校的招聘指标总是大于毕业生数量,这是校企合作良好的直接体现。
“注重实践、面向产业是我们山东商职总结出的一条宝贵经验。相信在校企合作良性循环作用下,职业教育和一线产业都能踏上‘速滑道’。”孙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