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合肥,暑热未减。9月10日下午,刚从皖北玉米田回来,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庆连家都没回,就又赶到学校旁边的玉米试验基地,约着学生一起查看新培育的玉米品种情况。
玉米即将成熟,一人多高的玉米地,走进去几乎看不到人影。
马庆戴上草帽,一头钻进玉米地,边走边喊着学生的名字。“平时在玉米地里交流要靠吼,你看我们都练就了大嗓门。”马庆笑着说。没走几步就传来了回应,“马老师,往这边来”。马庆紧赶几步,看到了学生们的身影,正要打招呼,突然一个学生从旁边蹦了出来:“马老师,教师节快乐!”这一嗓子把马庆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学生半弯着腰,把一根刚摘下来的玉米高高举过头顶,玉米上还挂着蓬松的须子。学生滑稽的动作把马庆逗乐了:“这个礼物好,比花实惠。”
(资料图片)
“这个玉米,你们给打几分?”马庆拿着玉米在手里端详了一会儿问道。“我给90分以上,现在进入了乳熟期,我们分析了茎粗、果穗粗、果穗长、株高等数据,综合来看,表现很稳定,达到了咱们的预期。”学生回答。
每年教师节前后,马庆几乎都在玉米田里忙活。这个时候正是玉米成熟的关键期,作为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他要沿着全省玉米主产区跑一遍,看看玉米生长情况。对他来说,玉米长势好,就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
马庆主要从事玉米分子遗传育种研究,他有两个讲台,一个在学校,一个在玉米田。做育种的,多数时间都在玉米田里和玉米“较劲”。所以,他会集中一段时间把课程讲完,然后就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带着学生在田间搞研究做示范。“毕竟,黑板上种不出好玉米嘛!”
长期的户外作业,让马庆晒得黝黑。“马教授每年都要来我们这儿很多次,每次下车都是直接下地,一点教授的架子都没有。”安徽省临泉县种植大户陈金说,“玉米种植都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都热得受不了,马教授总是浑身大汗坚持到最后。”在马庆的指导下,当地玉米抗逆生产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每亩产量平均提高了50公斤以上。
近些年,马庆先后选育出多个抗逆性突出、丰产稳产的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亿多元。
夕阳西下,马庆终于和学生们钻出了玉米地,“走,今天教师节,庆祝一下,今晚吃食堂刷我的卡!”“老师,要请就得来顿大餐嘛!”……
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间,一行“草帽”阔步朝前走去。
(记者 丁一鸣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