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洞村,我看到年轻人逐渐“洄游”

2023-07-08 15:28:24 中国教育信息服务网

我出生于十八洞村,也奋斗在十八洞村。记得小时候,村里十分贫穷,教育资源有限,所有人都想“往外走”,留在村里的,几乎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从小学开始,就被父母送到镇上读书,高中时又考到了县城。但从小到大,我总是想要回到十八洞村,和我热爱的那片土地与父老乡亲生活在一起,为村子作出自己的贡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时的我不仅年纪小,知识技能、经验阅历也都很少,因此,在想到这件事时,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自己能为村子的发展做些什么。直到高中毕业后,我考入长沙的大学,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传媒艺术类专业,才逐渐有了成熟的想法,决定在毕业后返乡创业,以视频为载体,一边拉动家乡的产业,一边让更多人看到美丽的十八洞村。

少年时代的我,在村里见到过贫困最真实的样子,吃过各种各样的苦。幸运的是,在我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精准扶贫让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也进一步鼓舞了我返乡创业的决心。2019年年底,我辞去干了一年多的工作,回到十八洞村开始创业。父母亲人很支持我的决定,村子也不一样了,让人感觉有广阔的发展机会。当然,作为一个脱贫不久的村,十八洞村的资源、人才依然存在不少短板,但在我看来,只有先身体力行地去干事,才能在实践中逐渐补足这些短板。

一开始,我一个人单打独斗,通过短视频推介家乡的风土人情,收益并不算高。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吸引了村里好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同时把自己掌握的视频技能、互联网知识传递给了他们,进而像涟漪一样,搅动了村里的一池春水。起初一段时间,我和小伙伴们全凭一腔热血,连固定工资都没的领。但是,随着我们的粉丝越来越多,直播间里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销量越来越高,我们的事业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因没经验吃过亏,一度因为品控不严遭遇大规模退货,也有村民觉得我们拍视频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些话传到我们耳朵里,难免让人感到消沉。但家人、村干部和粉丝的支持,给了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我不断告诉自己:即便最终的结局是失败,这件事也值得坚持。

时至今日,我们的直播销售额已经达到100多万,不仅帮十八洞村卖出了不少好货,也拉动了附近一整片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在就业方面,除了6名固定团队成员,我们还会雇佣村民帮忙打包发货,不到1000人的村子,有100多人都参与了我们的事业。

我返乡那段时间,十八洞村作为脱贫标杆,名声日益响亮了起来,许多曾以“走出大山”为志向的年轻村民,也因这些成果而逐渐“洄游”。我们村直到2015年才考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到现在一共有40多个,其中11个人都在毕业后选择回村发展,比例相当高。除此之外,许多离乡打工的年轻人也看到了村子里的机会,回到家乡。他们奋斗的方式不止返乡创业一种,有人考编成为驻村干部,有人进入村委会工作,也有人回家帮父母经营农家乐。年轻人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个人条件自由选择发展方向,说明村里的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吸引力。

从现实角度出发,除了乡土情怀之外,一个地方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人看到足够的发展机会,为其提供良好收入和幸福生活。如果在村子里奋斗,赚到的钱不比城里少,大家当然愿意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对此,能够用实干给村子创造效益、创造价值的人越多,村子的经济实力就会越强,如此一来,便能进入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前年,承蒙村民信任,我当选为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这个岗位让我感受到了责任之重,也让我这个返乡创业者有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乡村地区能够做些什么,以此吸引青年、服务青年?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我和村里许多年轻人展开了深入交流。我发现,年轻人一方面需要村里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他们开局起步,另一方面也需要组织和他们建立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把政策精神切实传递给每个人。有些大学生带着热情返乡之后,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我问他们怎么不来支部,他们说“没人叫他们”,这显然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工作要点。此外,村里也要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开辟更多产业赛道,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这样自然更容易吸引年轻人。

目前,十八洞村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但附近依然有些村落没什么年轻人,面临发展困境。我希望有朝一日能作出更多成绩,把影响力从十八洞村扩展到整个湘西地区,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发展。十八洞村如此美丽,让我难舍难分,它是养育我的地方,也是让我有机会能走出去又回来的地方。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抱有一样的心情,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把家乡建成乡村振兴的典范。

(作者:施康,系青年创业者、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

[ 责编:张悦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