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何带着浓重的山西色彩?

2023-08-04 21:30:45 腾讯网

呼和浩特,一个典型的由蒙古语音译而来的名字,意为“青色的城市”,因其背靠大青山而得名。然而这座由蒙古族建立,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却带着浓重的山西色彩。


【资料图】

呼和浩特位于前套平原北部,前套平原又称呼和浩特平原,古称敕勒川、土默川,大致是大青山、蛮汉山与黄河围城的区域。

前套平原海拔约1000米上下,是断陷盆地,东西长约180千米,南北宽19千米-150千米,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大黑河由北至南,从大青山上流下,与黄河交汇,干流长约236千米,是黄河在前套平原水量最大的支流。大黑河浑浊暗黑,将大青山腐殖层养分冲刷下来,野沃土肥,宜耕宜牧。

大黑河干流由东北向西南流来,与黄河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如今前套平原灌渠纵横,大黑河与黄河交汇处已经被多条人工渠取代,再见不到大黑河逆流入黄河的壮观景象。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前套平原和蛮汉山等地设云中郡,云中城就位于大黑河下游(今托克托县)。赵武灵王在前套平原东北部、大黑河中游建原阳城,这是今天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前身。赵武灵王将原阳打造成骑兵训练基地,由大将牛翦坐镇,专门为赵国训练骑兵。

秦朝延续赵国的格局仍设云中郡,汉初将云中郡东部蛮汉山等地区拆分出定襄郡。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将河套称为新秦中,还在云中郡建了一座咸阳城。

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土默川,并在今玉泉区建“库库和屯”城。明朝万历年间,赐“库库和屯”城汉名“归化”,即归化城。

明朝以后数百年来“归化南北皆晋语”的格局,为什么山西的文化会如此强势地渗入阴山一带?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来,明朝对北方蒙古诸部素以强硬著称,但历时百年的战争令双方都筋疲力尽。隆庆帝在位期间,明廷与崛起于漠北的鞑靼达成“隆庆和议”,俺答汗成为明朝名义上的“顺义王”。双方放下刀剑,转而以互市通商取代原来的敌对状态。

1578年,成吉思汗第17世孙阿勒坦汗,召集能工巧匠,模仿元朝大都,在前套平原兴建呼和浩特城。一半青山一半城、不叫黄沙越阴山。

呼和浩特北面是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南面不远处是黄河,地势北高南低,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等。呼和浩特地处大青山以南的土默川平原,而此地正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因其向南距离山西咫尺之遥,所以建城之初主要是为了通商贸易。

隆庆和议之后,大批晋商凭借地理优势涌入,牛羊、茶叶、瓷器和马匹的贸易使呼和浩特城内常年聚集大量晋商,而呼和浩特的汉化也从这一时刻开始。

对明朝威胁最大的其实是东北的后金,满洲八旗崛起于白山黑水,虽一心入主中原,但长期受阻于明朝的宁锦防线,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命丧于此。

继位的皇太极自知从辽西走廊无法突破,只得绕道蒙古,从正北和西北对明朝进行战略包抄,于是包括土默川在内的蒙古诸部成为满洲八旗的重点进攻对象。

1632年,后金大胜蒙古,满人取代蒙古人,在呼和浩特特与明朝贸易。尽管土默川平原易主,但晋商来往穿梭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止,尤其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两者归于同一个朝廷统辖,中原人更是以潮水之势从山西涌入北方。

从明末开始,这场持续两个多世纪的人口迁徙称为“走西口”,无数的山西人彻底改变了呼和浩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这也是至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带有山西色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