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晚,刘文飞、董强、薛庆国、秦岚、蔡欣、季亚娅等六位专家学者做客“十月SKP会客厅”,分享“‘全球首发’:从中文起航 ——文学期刊现场中的世界视野”这一话题。本次分享会由《十月》杂志和 SKP RENDEZ-VOUS共同举办,也是今年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北京出版集团系列文学活动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会现场
“全球首发”是《十月》杂志在2023年创办的全新栏目。评论家、《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首先介绍了这一文学栏目的由来。她谈道,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似乎一直在追赶世界文学的潮流。经过几代翻译家、出版家的不懈努力,中文的阅读和书写姿态,终于发生了变化,相比前代人的“到世界去”,此刻我们比从前更深切意识到“在世界之中”。“全球首发”栏目诞生于这一时代背景下。如果从前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存在“时间差”,这一次我们强调的是“同时性”。
评论家、《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
季亚娅说,我们邀请勒克莱齐奥、库切、阿多尼斯、平野启一郎、沃多拉兹金等各语种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知名作家,将他们从未发表过的新作,经由刘文飞、董强、薛庆国、秦岚等资深翻译家的译介,在《十月》以中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表。而刊发这些作品的《十月》杂志,构成一个小型的世界文学现场。比如2023年第1期,石一枫的北京海淀小区,万玛才旦的西藏,梁衡的北方农村土炕,刘汉俊的楚地青铜,与勒克莱齐奥的毛里求斯岛,共同组成某一种世界故事的版图。这些作品对于现实经验的书写与呈现,溢出了我们通常阅读与理解中的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刻板印象。中文因而变成一种有参照系的文学,广大读者们也因此获得关于同时代外国作家当下写作实况的更真切的感受。
著名俄语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习教授刘文飞
著名俄语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习教授刘文飞是“全球首发”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栏目的共同策划人。作为一位俄语翻译家,刘文飞曾经促成中俄两国的两家《十月》杂志进行互动交流,举办“中俄《十月》文学论坛”,促成两家杂志“莫斯科故事和北京故事”的互译和出版;还曾和《十月》一起策划“世界文学期刊概览”专栏和“北京世界文学期刊高峰论坛”。
刘文飞说,《十月》这些年已经拥有了国际化文学背景,“全球首发”是它顺理成章的延展。这个栏目所有作家作品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首发,中国读者读到的时间早于母语读者。接着,刘文飞介绍了自己在翻译俄罗斯著名作家沃多拉兹金的小说《水镜的裂隙》时的心得体会,该小说已发表在《十月》2023年第2期。与沃多拉兹金以前的作品不同,《水镜的裂隙》是作者这次专门为中国读者而创作的小说。它同时也是一篇写给同行、特别是中国同行们的小说,写作前,作者特意与译者刘文飞讨论创作提纲,最后以“作家的劳动”为主题,创作出了这篇作品。
著名法语翻译家、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语系博雅特聘教授董强
著名法语翻译家、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语系博雅特聘教授董强翻译的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小说《护身符》,已经发表在《十月》2023年第1期。董强介绍,自己在向勒克莱齐奥约稿时,提出要将作品首发于中国《十月》杂志,勒克莱齐奥将自己最喜欢的新作给了董强。最终,《十月》于2023年1月发表了这篇小说,而法文版小说集随后于2月在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董强说,《护身符》中的毛利人文化远离人们熟知的巴黎。他写非洲、南美、中国,有一种跨越全球的世界视野。在小资的人云亦云的法国之外,勒克莱齐奥提供了“另一个世界”。董强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学的翻译,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我们对世界文学的介绍是全面的,而且是同步的,这是我们优越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比如法语,任何一个诺奖得主,这十几年法国连续出了三个诺奖,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去年的埃尔诺,每个作家出来的时候人们都发现已经有中文译本了,这在其他语言和国家中不一定做得到。在翻译领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说后译,另一种是同声传译;而“全球首发”比同声传译还厉害,那边话还没说,你这边就听到了。这说明中国的翻译水平之高,以及翻译覆盖的领域之广,而翻译的水平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学阅读群体。“全球首发”可称之为“文学同传”。
著名阿拉伯语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薛庆国
著名阿拉伯语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薛庆国是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的主要中文译者。他首先分享了与季亚娅在会前关于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的讨论。阿布扎比卢浮宫,是把阿拉伯的文物放在地中海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坐标中来比较呈现的,我们的博物馆,更注重的是民族国家视角,较少与其他文明的比较。有这样一个世界文明坐标,有这样别的国家的文物参与展览,可以使参观展览的游客们更好了解阿拉伯文明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能让游客学会从阿拉伯文明视角去看世界文明。
薛庆国认为,《十月》杂志现在的这个做法,在世界文学同时性的坐标中来看中国文学,或者在中国文学内部去看到世界文学,与阿布扎比的卢浮宫展陈思路相似,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世界视野。而谈到这次约稿,阿多尼斯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同意了。这是因为阿多尼斯对中国情有独钟。他曾14次来到中国。早在1980年就第一次到访中国,受到夏衍等20余位中国作家的热情接待。而2018年的访华,阿多尼斯留下一本中国题材的诗集《桂花》,薛庆国因对《桂花》的翻译,先后获得“袁可嘉翻译奖”和“鲁迅文学奖·翻译奖”。这一次的约稿,将是这位伟大诗人中国情缘的延续。
著名日语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审秦岚
著名日语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审秦岚也介绍了她与平野启一郎的联系经过。平野启一郎特意为《十月》杂志和中国读者写了一篇新作,他的特点是思辨、提升和抽取。值得一提的是,平野启一郎在了解《十月》“全球首发”的计划、接受约稿以后,表示十分期待“全球首发”作家们的线下交流,并特意提出希望可以与勒克莱齐奥进行现场交流,也特别期待中国读者的反馈。她还介绍了在《世界文学》多年来的工作,《世界文学》和《十月》一样,近年来所做的许多专题策划也是在关注世界文学的当下性、同时性。
最后,六位与会嘉宾共同梳理了“文学期刊的世界视野”这一主题。《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表示,一本理想的杂志可能近似于阿甘本的“瓦堡图书馆”,可以提供足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提供足够广阔的参照系视野。也许读者是为了勒克莱齐奥而翻开一本杂志,但是他会在这里意外发现了沃多拉兹金。有时候,杂志甚至只是擦亮一点偶然性的火花,就能激起新的交流和创造灵感。《十月》杂志希望让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声音和文学形态,同时进入中文语境,构成中文阅读者和中文写作者将来的灵感方向。《十月》也愿为世界文学现场,提供中文特有的审美、感知和表达方式。
刘文飞教授则以俄罗斯的“胖杂志”观念,来表达理想中的文学杂志形态,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大家认为,文学期刊内容应该是广阔而多样的,中文杂志可以借鉴世界文学版图中的来自不同语言、国别的传统,使之成为世界文学的宽广平台。在中文阅读领域,我们拥有优质的、世界一流的读者,但中文如何变成世界一流的文学语言,我们的期刊如何变成世界影响力的文学期刊,还需要处理好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找到中文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会后合影
本次活动由中信出版·大方总经理、跳岛FM出品人蔡欣主持。蔡欣表示,跳岛作为一档播客节目,其实也可以成为一本“可以听的文学杂志”,未来跳岛愿和《十月》一起,共同促成“全球首发”栏目作家、译者、读者的线下对谈与交流;新媒体时代的“跳岛”,非常期待加入文学杂志的第一方阵,跟随《十月》和《世界文学》,后续把更多文学的优质的内容,做更广的、更有新媒介特色的传播。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