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工程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2023-02-22 17:09:32 河南省教育厅新闻办


【资料图】

近年来,许昌学院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工程,通过人才流动,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实现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的人才培育之路,实现了校地双融双促共赢。

校地合作打造一批特色专业群及现代产业学院。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许昌市政府与许昌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许昌学院开展学科、专业建设,打造机电信息、能源材料、土建园林、食品药材等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特色专业群。学校围绕许昌市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需求选派人员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挂职,开展校地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合作开发、联合攻关”的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专业更新迭代,提升企业发展动力和高校办学活力。

校地合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师资。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学校选派教师到许昌市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地方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接触业内前沿的科研项目,及时反馈运用到学校教育管理实践,进一步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吸收来自许昌市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担任校内兼职教授,发挥兼职教授的业务和行业资源优势,推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型课程体系的优化,开展政产学研项目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地双方通力合作打造了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校地合作锻炼一批实干担当的年轻干部。学校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有热情、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挂职,校地人才共建工程挂职人员平均年龄38岁。截至目前,通过挂职锻炼,派出挂职的6批次120余名干部中,36人获得提拔。在地方党政部门挂职锻炼的科级和处级干部普遍成长为学校管理干部,在企业挂职的一线教师普遍成长为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一批年轻干部在服务地方的实践中成长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校地合作催生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借助校地人才共建工程这一平台,学校与有关行业和企业联合成立工业机器人、清洁化工、超硬材料、无人机低空遥感、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电子信息等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44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301个,合作开展项目研发503项,合作开展技术攻关201个,其中,工业机器人高精度减速机、环保型铝合金表面钝化处理技术、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在钧瓷釉中的应用技术等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多项技术实现产业化,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校地合作促进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学校紧紧抓住许昌地区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农耕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借助校地人才共建工程搭建的桥梁,与有关部门和机构合作成立研究机构,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和产品创意开发,在魏晋文化研究、钧瓷文化研究和造型设计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目前学校建设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三国古迹遗址文化展览馆,出版了《中原农耕文化》(全五卷),拍摄了“黄老师讲三国”等系列微视频,推动了区域文化协同创新工作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服务水平和引领能力。

校地合作健全党管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制。许昌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校地人才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并统筹协调校地合作事项。市委组织部、高校党委组织部门负责总体协调,挂(兼)职人员接收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在校地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等试行理事会制度,探索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新型管理体制。

许昌学院 工业机器人 挂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