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门:投身基础研究显大用

2023-02-22 10:11:56 中国教育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立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哔哩哔哩共同推出了“中国青年说·科学家精神”特别节目。格外有意思的是,节目中的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拿到“重返”18岁的“时光车票”之后,仍旧坚持基础研究,放弃所谓“钱景”好的学科专业,提出要选择“坑更深”的基础学科专业学习攻读。

其实,不单单是这些科技国家队有这样笃定而一致的选择,近些年来的每年高考季中,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日渐青睐数学、天文学、基础医学、历史等基础学科专业。究其原因,基础学科专业是人类知识探索的结晶,是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学教育本就是夯实基础的阶段,更加侧重于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基础知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职业或升学深造奠基。伴随更多家庭步入小康生活水平,家长及考生对大学阶段学习目标的追求已趋多元,更加自主地选择自身感兴趣、有特定价值意义、体现高远志向的基础学科专业。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投入看似无用、漫无边际的基础研究,将大有可能实现“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美好愿景。

事实上,尽管薪资待遇水平较大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但基础研究领域的大量实践案例表明,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实现更显珍贵。基础研究既包括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性研究,也包含面向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性研究。故而,兴趣和使命感是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两大维度。在兴趣驱动下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究,行走在未知世界开疆拓土,这必然是一件很酷炫的事情。纵观科学史,几乎所有影响世界的重大核心技术,皆源自于基础研究“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也意味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点,在于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以求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探索更多科学未知领域造福全人类。

为此,国家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举措。例如,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有力提振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精气神,为走好基础学科自主人才培养之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筑牢了行动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一些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破,需要一流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的支撑,而评价是重要而关键的一环。通过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评价制度,有助于推动原始创新。因而,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应勇于突破常规,在招生遴选、科教融合培养、优秀师资选配、学生出国深造、经费保障条件、职业发展护航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评价重点要更加重视报国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引导,强化对承担基础研究任务的人才和团队的激励,突出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基础研究人员成长成才提供长周期的稳定支持保障,使他们乐在其中自由探索。

客观来论,公众已深刻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大价值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身基础研究会是百利而无一风险的事。在为“中国青年说·科学家精神”特别节目点赞的同时,更要传递的则是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的良好环境氛围,以及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基础研究往往周期较长、难以预见,需要基础学科人才潜心研究、长期跟踪,有急不得、怠不得的思想准备,怀着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信心传递科学薪火。社会应更趋科学合理地全面评价引导激励,共同营造奋进争先、容忍失败的科研氛围。让广大基础研究人员心怀热忱、轻装上阵,从容找准方向、摆正心态,捕捉有价值的学术前沿,淡定面对挫折磨砺,欣然收获重要创新涌现。想必这是基础研究真正深入人心、广受青睐的高光时刻,也将会点亮起一束束璀璨的科学之光。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 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