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讯!在平等对话中普及科学知识

2022-12-06 10:24:03 教师人才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闻回放

近来,越来越多的科研青年变身科普博主,在B站、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平台上,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明白晓畅,引发关注。

主持人语

近年来,疫情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让大家更真切地体会到:科学不只是科学家们在象牙塔中的工作,更是人类战胜种种困难挑战的必备利器,事关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青年科研人员如何更好地为科普工作贡献力量,本期三名青年学子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最近,越来越多科研青年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科普博主。他们在多个网络平台解读理论、传播知识,深受网友喜爱。

这些青年科普博主的“出圈”得益于对科普形式的创新。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大多生长于网络时代,熟悉网络空间的传播技术和传播规律,善于找到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点,也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和表达自己。青年科普博主们借助网络平台将科普与短视频等新媒介形式有机融合,在时事热点中解析深层理论、在知识科普间穿插“网络热梗”,将原本晦涩高深的科学知识解读得风趣生动、明白晓畅。

表达方式变化的背后,更是科普理念的转型。过去的科普往往停留在“以我为主”的输出和说教上,枯燥的理论、复杂的解释让人望而却步。青年科普博主们则意在营造出一种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氛围。选题时往往先思考受众需要什么、想看什么,以平等的视角做知识分享,而非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网络平台也让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创作者会通过评论、弹幕、私信与观众讨论交流内容选题、表现形式,也会根据反馈的意见对后续创作进行调整。

科普的难点不在“科”,而在于“普”。科研青年“触网”化身科普博主,自觉肩负起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责任,为科普工作注入了新的形式和理念,也让知识借助网络抵达成千上万的民众。不过,为互联网科普点赞的同时,也需警惕其被流量思维绑架,避免过度迎合受众、营销人设而偏离科普的初衷。

作者:赵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生)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6日第4版版名:中教评论·时评

网络平台 明白晓畅 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