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志
(资料图)
儿童酱油、婴幼儿低钠盐、儿童营养面条、宝宝山楂条……打着专为儿童研发名义的儿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吗?日前,有媒体调查显示,80.2%的受访家长都倾向于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同时,噱头大于实质、价格过高、配料不科学是儿童食品的三大问题。
这份调查很直观地揭示了现在儿童食品的市场现状。一方面,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营养条件,家长们越来越热衷于购买专门的儿童食品;但另一方面,儿童食品却并不像家长们期待的那样,有着更高的品质和标准,它可能只是商家卖高价的一个噱头。
比如,有的食品对外宣传是儿童食品,但实际的配料和成人食品没有任何区别,家长们如果不详细查看配料表进行对比,根本分辨不出来;儿童食品本该在配料、添加剂标准上更严格,结果有的却过多过量地使用添加剂……
商家打着“儿童食品”的旗号,忽悠家长们多花钱,说白了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普通家长不具备专业食品知识,想要识别儿童食品是不是名副其实,当然存在巨大困难。而这种信息不对称背后,正是儿童食品分类标准的缺失。
这并不是说儿童食品无据可依。首先,儿童食品作为食品大类的一种细分门类,本身要遵守食品安全的通用标准,遵守《食品安全法》;其次,儿童食品也有一些国家标准,诸如《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配方食品》《幼儿配方食品》。
但问题在于,现有的标准主要适用于一些婴幼儿产品,如《幼儿配方食品》国标适用于12—36个月龄的幼儿,并且它主要针对奶粉、米粉等产品,而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零食类产品并未涉及。至于超过3岁年龄的儿童食品,政策法规上就更缺少专门的约束了。
严格来说,现在并没有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儿童食品的定义、标准都十分模糊,在此背景下,商家自然敢打着“儿童食品”的旗号,来忽悠消费者为高价买单。
对此,这几年就有不少代表委员呼吁,推动完善儿童食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商家的生产、经营、销售以及市场监管提供依据,让这一细分食品门类有更清晰的规范,而不再是和成人食品共用一个标准。
当前,儿童食品之所以缺少标准,一是因为关于是否需要制定专门标准,存在一些争议;二是因为制定标准存在麻烦。儿童本身是一个大概念,婴幼儿和3岁以上儿童的身体状况,有着不小的阶段性差异,所以制定标准的技术难度比较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但不管怎么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家长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儿童食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强,制定单独标准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再者,即便制定专门的标准需要时间,那么针对儿童食品市场的诸多乱象,相关监督也完全应当加强。比如在宣传营销方面,如果商家打着“儿童食品”的旗号,但食品本身的配料和成人完全一致,那么是否可以以虚假宣传来进行惩罚?
总之,面对儿童食品的市场乱象,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家长们擦亮眼睛。不管是短期内加强监督执法,还是将制定单独国标的事项纳入议程,这些都是应该一步步努力着手的工作。(熊志)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