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影评⑫|林幼润:让信仰的力量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2023-03-14 06:19:02 福建省电影家协会


【资料图】

让信仰的力量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海峡文艺评论杂志社 林幼润

“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这是《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slogan。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乒男队陷入低谷,饱受争议的主教练戴敏佳带领一群不被看好的队员重拾信心与勇气,上演绝地反击的故事。

自懂事起,我便知道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对乒乓球的热爱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液里。我同大多数人一样,把中国乒乓的厉害当成了理所当然。然而看完这部影片,才明白中国乒乓远非一帆风顺,体育的背后也有政治的不公,体育规则的屡次修改和一瓶小小的胶水都令人崩溃。这一段艰难坎坷的过去,是我不曾了解的历史。当我了解了它,除了深深的感动,更燃起了心底最深的骄傲。邓超饰演的主教练戴敏佳说:“全世界我跑了那么多个国家、地方,中国人一定是最勤奋的民族。我们每天早上6点10分起床。瑞典人在吃早饭,我们在练;他们在喝下午茶,我们也在练。他们也许练过一千次,但我们一定练过一万次。”很早以前也看过触动很深的一段话:“上帝并没有吻过中国生产的球拍,它从不按照国籍分配胜利或者天赋。艰苦的努力看起来毫不费力,不过是因为世界上最有天赋的一群人,付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努力。”勤奋和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国人身上最珍贵的品质!我们在影片里听到人们对这支队伍的质疑:伤的伤、瞎的瞎、小的小、老的老,所有人都等着看笑话。可恰恰是这样一支不被看好的队伍,为了梦想全力以赴,不舍昼夜地训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变笑话为神话。这样一部体育电影,让人产生共鸣,充满治愈力量,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

《中国乒乓》的夺冠故事很燃很热血,然而并不教条,也不枯燥。作为主旋律电影,难得地“接地气”,既有紧张激动的比赛现场,也有轻喜剧的生活情节,泪点自然、笑点舒服,友情亲情爱情相互交织,恰到好处。有一场戏印象比较深刻:戴敏佳教练全身心投入工作无暇顾及家庭,儿子因为语言环境复杂迟迟不会说话。后来,妻子王盈激动地打来电话,儿子在电话那头说出了乒乓队员们的口头禅“飒”,这是儿子张口说出的第一个字,戴敏佳手握电话无声地流泪。这一幕真心地触动了我。前一秒觉得这一声“飒”莫名地好笑,下一秒立刻跟随戴敏佳陷入心酸之中。没有煽情的痕迹,却直击心窝。还有一场陈文崩溃的戏份,也很打动我。这个8岁就进体校、19岁进国家队、整个中国弧圈打得最好的队员,因为教练组的统筹被安排当了陪练。最后也因为当“垫脚石”心有不甘而和队友打架,被迫退役了。回乡前,他跟戴敏佳说,以后自己下海经商,赚了钱就资助乒乓球队,要多少给多少,不想让队友们为了训练设备而被迫去拉赞助。在中国乒乓男队重夺斯韦思林杯这个荣耀的时刻,镜头一转,热闹的烧烤摊上,传来一个男人嚎啕大哭的声音,陈文抱住媳妇哭得像个孩子:“我赢了,我赢了……”这一幕令人泪目。在陈文身上,我们看到了幕后英雄的奉献与遗憾,那一刻,即便没在赛场上,他或许也真正圆满了吧?《中国乒乓》在用心讲好体育励志故事的同时,也真诚地关注到了从未站上胜利舞台却为中国体育事业立过汗马功劳的默默无闻的陈文们。这为影片添上了精彩异常的一笔。

感谢这一群可爱可敬的人,在艰难的时刻捍卫了国球的荣光!我们拥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乒乓大魔王,中国力量让世界震惊。我想,《中国乒乓》向我们传达的,除了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激情澎湃的爱国情怀,还有滚烫的梦想与希望!看完这部影片,是真真切切地理解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十五个字的深厚含义。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电影院,去感受中国精神的传承,去感受这一份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