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史迹|古代泉州科甲圣地 千年文教辉煌缩影

2022-12-12 10:28:37 泉州文旅集团、福建学习强国

“明清时期看北京,宋元中国看泉州”。

福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给世人展示了一个浩瀚的历史和博物的世界。这里到处都是古迹,一砖一瓦都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及周边古城保护核心区域


(相关资料图)

(来源:新华社)

在古城,有这么一处院落式建筑群,它是古代泉州最高学府——泉州府文庙及学宫,这里藏着宋元明清的四代风采,走出了数不清的“学霸”,闻名至今。

规制冠绝东南各省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建筑群始建于公元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公元1137年,坐北朝南,左学右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和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两组群均呈中轴线对称。

此外,两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状元祠。整个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是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规制最完备的文庙建筑群。

大成殿是其核心建筑,为全国比较少见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殿顶铺黄琉璃瓦,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岩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

庑殿顶是封建社会中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而黄色琉璃瓦、龙纹柱是皇家建筑才可使用的。其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凸显了泉州府文庙建筑的礼制等级和官方身份,侧面反映了宋元海外贸易带给泉州文化上的繁荣与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大成殿的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细细看就能发现青石浮雕,由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组成。

主殿内部除了可以看到宋代木结构之外,正厅的上面还悬挂着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木匾额,同样见证着泉州府文庙的地位。

走出一批科第人物与政治文化精英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

——宋·王十朋

唐以后,特别是宋元以来,伴随中国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作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繁荣,文化教育也迎来了鼎盛时期,科甲成绩斐然,各领域人才辈出,泉州也博得“泉郡学甲于天下”“海滨邹鲁”“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等盛誉。

与右庙平行的是位于建筑群东侧的左学,也称“学宫”,是泉州古代官方学校——明伦堂,面宽七间,进深五间。(赖东荣 摄)

如今在明伦堂常年开设的“泉州教育史话”展,较全面地展示了一千多年来泉州教育发展的历程。

在漫长的科举时代,作为州一级的地方公共教育机构、古代泉州的最高学府,泉州学宫历朝历代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政治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据统计,从公元9世纪到20世纪的1100多年间,泉州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就有2454人。

据统计,宋代泉州进士数量多达1418位,占全国进士数的三十分之一,占全省总数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科第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都作出卓越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泉州乃至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仅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到绍圣三年(1096年),短短三十五年间,泉州学宫就走出曾公亮、吕惠卿、蔡确、苏颂四位泉州籍重臣、宰辅。

科举时代,泉州府生员考中秀才,必须履行“入泮宫,出府学”的礼仪,即从泮宫进入,经泮水桥,谓之“游泮水”;再从孔庙大石庭,抵明伦堂受学官训勉,领文凭;而后列经“海滨邹鲁”亭,过“洙泗桥”,出府学大门,以示荣显。

站在大成门前向内外望,遥想当年名动朝野的一批泉州籍名宦,都曾在这里拜谒孔子、聚会、讲学,崇敬感不禁油然而生。

如今,每到了高考或者中考前夕,这里依然人山人海。这不仅寄托学子们对金榜题名的祈愿,也是崇文重教传统在当代的延续。

助推泉州海洋贸易繁荣

文化教育的兴盛,为泉州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人文根基和有力的人才支撑。而且,在历史文献中,还记载了不少与泉州府文庙、学宫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官、知识分子、南宋宗室等社会精英群体的相关活动。他们或从这里走出去,或曾主持修缮、扩建过泉州府文庙。

这些社会精英,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到国家口岸的管理运行、海洋贸易的发展推动中,对泉州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空前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真德秀,在南宋嘉定和绍定年间两度知泉州,其间曾主持泉州府文庙重修,在泉州府文庙留下《忠孝祠记》《劝学文》等。

他在泉期间,广施德政,整顿市舶,整治海防,复兴海外贸易,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为了显示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真德秀多次到九日山主持“祈风典礼”并宴送海外商贾。

回望千年,泉州府文庙不仅是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也是古城千年文脉的源出之地,成为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区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以儒学文化为纽带,像撒播种子一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大舞台。

重檐庑殿 社会经济